本文通过1920年代名媛、1980年代文艺女青年、2020年代数字游民三位典型上海女性的生活切片,解码这座城市独特的女性气质密码。


(第一章 百乐门的水晶鞋)
1925年唐家花园的周末舞会:
◇ 真丝旗袍开衩处绣着父亲洋行的股票代码
◇ 珍珠项链里藏着法语私塾的地址便签
◇ 留声机播放着周璇刚录制的《天涯歌女》

"我们这代人既要会泡红茶"82岁的唐薇如摩挲着老照片,"也要懂得波尔多红酒的年份"
上海神女论坛
(第二章 文化宫的诗歌手稿)
1985年纺织厂女工徐丽华的夜校时光:
→ 的确良衬衫口袋里别着三支钢笔
→ 手抄北岛诗集压在搪瓷饭盒下面
→ 用厂里废布料拼贴成先锋艺术画
上海品茶论坛
"当时梧桐树下最时髦的"现任美术馆馆长的她笑道,"是能背出整首《致橡树》的姑娘"

(第三章 共享办公室的黄酒拿铁)
2025年自由插画师林小白的晨间日常:
☆ 汉服混搭Vintage牛仔外套
上海龙凤419 ☆ 平板电脑里同时开着Procreate和昆曲唱段
☆ 用祖传紫砂壶泡星巴克限定咖啡豆

"别人说我们贪心"她转动着智能手环上的和田玉,"其实是要把全世界的好东西都变成自己的"

(城市启示录)从石库门到元宇宙,上海女子始终掌握着神奇的平衡术——既能穿着高跟鞋奔跑,也不忘在旗袍衩口藏一朵白玉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