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道选取1930年代百乐门、1990年代夜总会、当代高端会所三个典型场所,通过建筑风格、娱乐形式、社交方式三个维度,剖析上海娱乐场所的百年变迁史。

(首席记者 周墨白)午夜12点的外滩18号,爵士乐手吹奏着改编版的《夜来香》;凌晨2点的静安寺某会员制酒吧,投行精英们举着鸡尾酒讨论区块链;清晨5点的巨鹿路地下俱乐部,设计师们刚刚开始afterparty——这些层层叠叠的夜生活场景,构成了上海娱乐文化的立体剖面。
【第一章:百乐门的黄金时代】
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档案室,保存着1934年百乐门的建筑图纸。策展人林女士指出:"这个舞厅的弹簧地板技术当时亚洲独有,象征上海的国际化程度。"记者查阅当年《申报》发现,百乐门一晚的营业额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工资。最具传奇色彩的是"舞女文化",当时的高级伴舞女郎要会英语、懂乐理,不少人后来成为电影明星或商界名媛。老克勒王先生回忆:"那时候在舞厅谈成的生意,比在写字楼还多。"
爱上海论坛
【第二章:卡拉OK的狂飙年代】
1995年开业的"天上人间"夜总会,曾创造了人均消费3000元的纪录(相当于当时平均月薪的3倍)。原经理陈先生透露:"我们首创了'商务陪侍'概念,包间里备着传真机和点钞机。"记者走访发现,这些场所现在多已转型为高端餐饮会所,但保留着当年的欧式装修风格。社会学家张教授分析:"90年代的夜场文化,实质是市场经济初期商务社交的灰色地带。"
上海龙凤论坛419
【第三章】当代会所的隐秘江湖
在陆家嘴某大厦顶层,新开的"云顶俱乐部"采用会员邀请制。创始人李女士介绍:"我们提供私人影院、雪茄室甚至临时办公室。"记者观察到,这类场所流行"场景跨界",上午可能是艺术沙龙,晚上变成电音派对。最新趋势是"文化赋能",外滩某会所定期举办昆曲鉴赏,静安寺某私密酒吧收藏着1930年代的黑胶唱片。95后顾客小林说:"现在年轻人要的是能发朋友圈的独特体验,不是单纯的奢华消费。"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
(深度内容包含:①和平饭店爵士酒吧的百年传承 ②衡山路酒吧街的兴衰史 ③地下音乐场景的叛逆精神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