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度探访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及多个创新工坊,记录传统技艺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新生,展现上海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先锋实践。

(首席记者 吴文)在虹口区一栋百年石库门建筑内,国家级缂丝传承人李玉珍正指导年轻学徒操作智能织机。"这台机器能还原32种失传针法,"她轻触屏幕调出数字纹样库,"连我师父都没见过的清代花样。"
这种传统与科技的融合,正在改写非遗保护的历史。市文旅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已完成87项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档,其中23项实现区块链存证,访问量同比增长315%。最具突破性的是"数字非遗实验室",这里将昆曲唱腔转化为可视声波,用AI分析各流派特征。
上海神女论坛
"保护不是封存,而是激活。"在徐汇艺术馆,策展人陈明向记者展示他们的"非遗元宇宙"项目。观众戴上VR设备就能"走进"虚拟豫园,与非遗传承人互动学习剪纸、面塑等技艺。更令人惊叹的是其"数字师徒"系统,通过动作捕捉技术,年轻学徒可反复观摩大师的每一个手法细节。
新夜上海论坛
市场化探索同样精彩。南京东路的"非遗快闪店"里,90后主理人小林将传统盘扣技艺融入现代饰品设计。"我们开发的AR试戴功能,"她展示着手机APP,"让年轻人直观感受每件作品背后的300多道工序。"
上海花千坊龙凤
教育领域创新不断。记者在上海大学非遗保护专业看到,学生们正在学习用3D建模修复古琴断纹。"这把明代琴的漆面数据,"教授指着屏幕说,"我们分享给了日本和韩国的研究机构。"
从枫泾古镇的数字化测绘到外滩源的文创实验室,这场非遗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承。当古老技艺邂逅现代科技,沉淀千年的智慧正焕发全新生命力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