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记录2025年上海老城厢更新中的三大实验性项目:AI门牌系统、数字豫园、灶披间创客空间,揭示传统居住形态与现代科技的共生之道


【晨光里的算法】
在黄浦区文庙社区,82岁的赵阿婆正对着新安装的智能门牌说上海话:"今朝收垃圾伐?"这块融合了方言识别技术的电子门牌,能自动推送社区通知到居民手机。项目负责人林工程师透露:"我们训练AI学习了300小时的老城厢对话录音。"令人意外的是,系统最常被查询的功能竟是"寻人"——帮助老街坊找回儿时邻居。

【午后的数字园林】
豫园九曲桥边,AR导游"小豫儿"正为游客还原明代园林盛景。这个由上海科技大学研发的数字孪生系统,能根据实时人流量调整导览路线。文化顾问王敏指出有趣现象:"年轻人最爱'穿越'到1980年代看市井交易,而外国游客偏好清代文人雅集场景。"数据显示,混合现实游览使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4.2小时。
爱上海最新论坛
【夜幕下的创客江湖】
改造后的方浜中路63号灶披间(厨房)里,90后创业者小李用3D打印技术复刻城隍庙传统点心模具。"这些改良模具使非遗技艺学习时间缩短60%。"更妙的是,楼上住户周师傅——原国营食品厂退休技师,成了项目的技术顾问。这种"跨代际协作"模式已催生17个文化创新项目,其中3个获得市级创业大赛奖项。

爱上海同城419 ■ 更新密码
1. "留改拆"比例:8:1:1(历史建筑保留率达80%)
2. 原住民回迁率:73%(较2015年提升41%)
3. 文化空间密度:每平方公里28处(全国旧改区最高)
上海品茶网
【专家视点】
同济建筑系教授吴刚认为:"老城厢改造不是迪士尼式的场景再造,而要像修复古画——既补全缺失部分,又保留岁月包浆。"

【记者手记】
当智能垃圾箱遇见拎马桶的老阿姨,当区块链认证遇上老银匠的手作,这座城市的魔幻现实主义每天都在更新版本。在文庙社区采访的最后,赵阿婆指着智能门牌对我说:"伊比我家小囡还懂上海闲话。"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更新注脚——技术终将老去,而人情永远新鲜。(全文约285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