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团队历时120天走访上海及苏州、嘉兴、南通等周边城市,访谈210位政府官员、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,结合区域发展大数据,全景式呈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融合发展实践


(首席区域记者 李振华)清晨6:15,从昆山南站开往上海虹桥的早班高铁上,工程师王磊正在准备晨会材料;同一时刻,位于嘉兴科技城的某上海企业研发中心,技术团队已经开始调试新设备。这种"双城生活"的场景,正在上海周边城市成为新常态。

■ 区域协同关键数据
1. 交通互联:
• 跨省通勤人数达86.7万人/日
• 高铁班次密度提升至8.5分钟/班
2. 产业协同:
- 沪苏浙产业合作园区达47个
- 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增23.5%
3. 公共服务:
√ 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100%
√ 跨区域企业登记"一网通办"
爱上海419论坛
■ 四大融合实践
1. "轨道上的长三角"
- 市域铁路延伸至太仓、嘉善
- 跨省公交线路达39条
2. "产业链共同体"
•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协同
• 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盟
3. "创新生态圈"
√ 联合实验室建设加速
√ 人才柔性流动机制
上海龙凤sh419 4. "生活同城化"
★ 教育医疗资源共享
★ 文旅一卡通推广

■ 典型案例
1.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:
- 链接上海与苏州、嘉兴
- 总部经济集聚效应
2.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:
• 跨区域协同治理
• 创新政策先行先试
上海品茶网 3. 南通新机场联动:
√ 上海第三机场建设
√ 空铁联运体系

■ 专家视点
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张教授指出:
"区域协同发展需要突破三个维度:
1.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
2. 制度规则的软联通
3. 人文交流的心联通"
(全文共计3876字,含51张实景照片与28组数据图表)